Skip to content

我的2011&2012 业界、技术篇

2012年12月29日

这几天在捣鼓以前的博客,看着归档中空荡荡的2011和2012,突然意识到我是有多久没有写过文字了。粗看一眼,就会发现时间界线很明显,2010年末,那是我来到公司的日子,自此之后,博客上几乎一言不发,甚至连2011年的总结都欠下来了。

文字已经生疏,以至于犹豫了一个小时,仍然不知道如何下笔。但世界末日已经过去,无论如何都需要认真地回头看一看这两年的时光了,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这些总结的文字会欠到什么时候去。

一、业界

对业界的理解基本上是在进入公司之后从零开始建立的。我相信,有非常多的人和我进公司之前一样,觉得自己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产品,多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但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去看两年前的自己,我只能说,我看到了互联网行业的趋势,但并不知道这些趋势是由谁驱动而来,又由谁发扬光大的。

关于这一点,由于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不打算细细论证,只陈列出几个观点:

  1. 互联网企业归根结底是“企业”,不想着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当然,赚钱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免费的产品就不赚钱。)
  2. 一款产品算创新还是算山寨很多时候会由企业的营销和公关来决定,其它的(包括专利)都是浮云。
  3. 仅有想法在互联网行业是活不下去的,执行力和团队远比想法重要。
  4. 中国互联网的处境很艰难,面临的监管太多,谁都想插一脚。
  5. 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已经追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超越国际互联网。

关于这些观念,如果展开来讲可以讲很久很久,但我并不打算细讲。只是经过这两年,才深深地觉得,互联网的水相当深。得出这些结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保持对业界相当高的关注度,才能慢慢看出些所以然。况且,互联网本身瞬息万变,没有一个结论是可以经年不衰的,这迫使每一位互联网的从业者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从事的行业。

对这些资讯的积累和思考也更进一步让我坚信了任何行业都是需要积累的,同时对刚出校门的互联网创业者有了更悲观的态度。

二、技术

近两年来,看过不少的技术书,尝试过不少的技术方向,也不得不说,仅从技术角度来讲,跟两年前相比,现在还是有质的飞跃的。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待技术的心态变化。何谓NB?彪叔说,能做出NB的产品才是NB的技术。以前我总是觉得,知道越多的技术,知道得越深的人越是牛人,但两年多的工作下来,会发现,其实那些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合理使用技术、做出最漂亮的产品的人才是最牛的人。

这一点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网上和同行交流的时候,很多人会了陷入工程师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去,比如会纠结于产品的某个需求会影响到代码的架构,比如会纠结于设计的某个实现让他对这部分的代码感到恶心,比如对老板要求快速出成果的要求本能地反感。其实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另一种想法:“什么都做不了,算个毛的工程师。”换个角度,把自己不再当成是工程师,而是当成项目成员,甚至是产品经理,想象手上的东西是要一个完美的用户体验而不是完美的技术,一切都会有改观。

回到技术本身,前端方向近两年可谓是风起云涌,HTML5/CSS3/Node/PhoneGap/Adobe AIR/Web App等方向可谓是风起云涌。而自己在这两年也有幸在工作中使用过其中的一些技术。在有过这些外延方向的尝试经历之后,其实会发现,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对周边技术的了解则会让你在跨领域开发的时候如鱼得水。所幸,我觉得我还做得不错。

而在前端理论和工具方面,国内外也是非常活跃的,模块加载机制、异步编程体验改进、CSS编写和维护方式改进、基于Node的前端工具等都是非常活跃的领域。这两年我也在努力地跟随社区去理解这些东西,但目前为止,尝试得仍然太少,也许2013年这是一个可以发力的方向,也可能会是一个有空间可以发挥的领域。

此外,在接触业界最先进的东西后,对开源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同时也喜欢上了开源社区github,从中学到了不少好东西。此外还有一些国外产品也让我非常欣喜,比如cloud9 IDE是一款在线代码编辑器,可以直接从github推拉代码,也可以在线编辑调试,甚至还可以直接部署到一些应用环境中,非常方便。

当然,我也在2012年向开源社区提交了自己的第一行代码,并被接收了,这让我非常惊喜。我也希望自己能在2013年在开源社区中更加活跃,为开发者贡献更多更好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