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的比喻
2013年6月8日
最近刚看完《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的背景设在秦朝末年的乱世,讲述的是各地豪杰揭竿而起,最终刘邦和项羽展开楚汉之争,以刘邦胜利创立大汉天下而结局。
在剧中,项羽是一个胸无城府的将军,一心只关心军队和战争,从来不想使阴招耍谋略,如果放在今天,绝对能算得上是坦荡荡的君子。而刘邦呢?耍赖、玩心计,无所不用其极,更过分的是他有极强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虽然经常玩阴招,但在需要人才的时候依然把大家拴得死死的。
若以图来喻人的话,估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想到方圆二字吧。在形容人时,总以方来表示思想简单不懂变通之人,以圆来表示进退自如四处逢源之人,在四川地区甚至还有“方脑壳”一说。这一特征不仅在形容人时才得以体现,而是深深地印在了中国的哲学体系之中。以方圆来对应中国的古代哲学,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法家和儒家。前者强调规则,不惧与人的冲突,并且以严厉的惩罚来打击与之产生对立的人们;后者强调仁爱,一般不伤人,而是选择找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之道。这两种感觉与方圆给人的印象是何其相似,一个有棱有角,要么伤着别人,要么搁浅自己,一个圆滑有加,既不会伤人,又能让自己游刃有余。
初看起来,这种比喻十分贴切,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一堆方盒牛奶放在一起,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空间资源,一点不剩,这算不算另一种相处之道呢?一堆圆瓶矿泉水放在一起,稍微挤压一下,看起来空间十足,但其实彼此都有相当大的压力,这又算不算一种缺憾呢?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以自己为中心,如何产生一个圆?事实上,对周围所有的人事保持同样的态度即可,是不是很简单?事实上,这正是人际气泡理论所关注的模型,人总是会让自己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定距离,而且这个距离不因为周围人的不同而产生对某个方向的倾向性。反过来,如果以自己为中心,如何产生一个方形?我觉得我一句话说不清,你能吗?时刻关注与他人的距离,时刻让自己调整与周围人事的态度,是不是想想就觉得累?
回头来,我们在说什么?是不是本来以方为比喻的人变成圆了?以圆为比喻的人反而变成方了?是第一个比喻错了吗?是第二个比喻错了吗?事实上,都没错,但他们就是不可调和地产生矛盾了。
比喻是件很容易耍流氓的事情。
比如两个人在打架,A君长得很黑,B君长得很壮但行动缓慢,此时来了一个路人乙,问已经在旁观的路人甲“你说谁会赢?”甲答“B君。你看A黑得像蚂蚁,B壮得像大象,你觉得蚂蚁打得过大象吗?”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虽然它一点都不好笑,但逻辑却是流氓十足。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在与人发生观念碰撞的时候,经常有人抬出比喻这把武器。
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关系的是艺术的雅俗之争——“感冒也很流行,它高雅吗?”这句话在中学时代十分流行,但细想起来,这跟艺术的雅与俗毫无关系,因为这个比喻仅仅是考虑了流行这个现象,而没有考虑造成流行的因素。艺术作品之所以流行,唯一的推动力是人的传播,而感冒的流行,跟人的主观意识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要把感冒和人的艺术品味扯上关系无疑是一件牵强的事情。
再比如很久之前跟人讨论网络流量的关系,对方一来直接将网络比喻成高速公路,然后不停地反问,高速公路封装一个方向都可以不影响另一个方向通车,凭什么网络就不可以?我没答,因为很想让他回去补下网络原理,没有双向通信不可能完成互通,而任何一个网络通信动作都一定是需要互通才可以。
所以,比喻是要有度的,它只在讨论某一方面的特性时才能适用。比如举个熟悉的例子,将电脑上的文件路径比喻成办公用品文件夹,也很合适,但如果在讨论文件权限、多文件夹嵌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比喻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
这便是比喻的流氓性质所在,它可以从一个熟悉或者恰当的方向入手,将需要讨论的事务替换掉,再用替换来的事务去讨论另一个本来不适用的方向。这样的逻辑往往还会显得非常严密,让人束手无策,但细想起来却总会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其实只要换个思路,回归到讨论的问题是在哪一方向,比喻中的两个事务在这个方向是否一样,则可轻松破解之。
既然比喻如此流氓,为何文学上对此仍然情有独钟呢?其实是因为比喻在文学中更多的是承担表达的职责,因此能将一个事务换用一种人们更为熟悉和更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例如,我们常常说生命如花,这个比喻中只要能让人从花中联想到生命的美好即可,而无需对生命或者是花的形状、长度、颜色等等方面再做探讨,故而显得贴切。
珍爱生命,远离非文学场合比喻。
这是我写的湖北卷高考作文,看起来有点像0分的节奏,因为不但没有去升华方和圆的问题,反而将它们摔下神坛。更何况写作过程中中断一次,加起来历时3天,而且超过额定字数差不多1000字……
不管怎样,还是发上来了,了却多年的心愿,至于写得怎样,就交给大家评价了,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