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谈谈我对工具软件的理解

2023年2月7日

我曾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乐器,乐器的学习提升过程中,会有瓶颈期,也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

有一次,我在练琴的时候心情非常差,陷入了“学不好了”的情绪中,甚至一度开始怀疑,是否是因为我手上的乐器太过便宜,所以没有办法把乐曲演奏得很好听?

但是我还没想完,我的老师们就来了,顺手拿起了我的乐器就演奏了一大段。那一瞬间我感觉他们手上的乐器并不属于我,虽然是同一个东西,但出来的声音却完全不一样。

从此以后我就再不纠结了,我知道当声音不对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没有学会方法,或者有可能我的脑子知道应该怎样,但是演奏时做不到。

这段经历一直影响着我对工具的理解:没有差的工具,只有不会用的人。

时间管理是一个指导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事情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方法,叫GTD——Getting Things Done。甚至有一本同名的书,专门阐述这一方法。

简化版的GTD的核心做法是这样:

  1. 随时记录所有的事项到收集箱
  2. 每天对收集箱进行逐条整理,需要今天做的任务放到“今日”列表
  3. 按今日列表中的任务开始一天的工作
  4. 今日没做完的任务放到明天一并整理,再次安排

它背后有几条指导思想:

  1. 清空大脑,所有你想到的新任务都应该记录到收集箱,而不是放在大脑中
  2. 只按今日列表做事,保证工作是聚焦的,这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3. 每天对收集箱中的任务和前一日未完成的任务逐条整理,这能确保所有的任务不会被遗漏

如果真的掌握了这几条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实操方法后,Todo工具反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哪一款Todo软件,清单/列表、添加和移动任务、完成任务都是基本功能,只要按照GTD的方法来使用它,就是一款不错的Todo软件。

即便没有Todo软件,只要能区分出列表(收集箱和今日列表)、条目(任务),也可以充当任务管理工具:能添加任务到清单、能在清单间移动任务,能操作完成任务即可。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用代码编辑器管理自己的任务,效果很好。甚至不用软件,而是用便利贴这样的实体工具,遵循同样的思路,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小团队协作的时候用的看板,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思路。

使用代码编辑器进行任务管理

这就叫,方法大于工具。

但工具可以提高具体操作的效率,就像好的乐器的确可以让演奏更轻松。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这也是大家认知最丰富的一点,不需要更多解释。

如果一个领域不是完全全新的,那么必然会有很多同类工具。比如在当下,记账工具、任务管理工具、笔记工具都呈现着遍地开花的状态。

以笔记软件为例,有经典的印象笔记,胜在采集和资料搜索功能强大;有Obsidian,强调数据本地存储和Markdown语法;有flomo,强调卡片笔记法……

这些软件都有各自的铁杆用户群,虽然互相不能说服,但乐在其中的状态却是一样的。

而习惯了不同软件的人在应对笔记的态度上也会不一样。印象笔记的用户可能会习惯将看到的资料收集下来,然后在有空的时候再去整理,在需要的时候去搜索查找之前的资料。Obsidian的用户则可能会更习惯自己记录,而且会将格式整理得干净清晰,数据也都留在本机方便自己管理和备份。而flomo的用户则更可能习惯捕捉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小想法,将它们都记录下来,然后回头再去回顾,或者整理成为长文。

有一句话给产品经理的话是这么说:当你提供一个功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鼓励用户使用它。这说明,工具是在传达一些理念和方法给用户的。像flomo这样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宣导自己的“卡片笔记卡”,在这个方法背后也有对应的书籍和理论,只不过用户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通过工具的界面交互,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这个方法的应用,并不需要用户先去读书了解卡片笔记法。

同样,回到GTD的例子,每天对任务进行整理并得到今日任务清单是最重要的一步。Any.do、滴答清单等软件都有类似的功能,它们会在每天早上自动弹窗,将收集箱中的任务一条一条列出来,协助使用者整理出今日任务清单。如果没有这个功能的话,用户对GTD方法的实践将会大打折扣。

滴答清单每日提醒

因此,尽管方法大于工具,但好的工具软件能将方法体现出来,长此以往,会帮助更多人掌握这些方法。

方法大于工具,掌握方法是比挑选工具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办法主动去学习各种方法,那么挑选工具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潜移默化地教会人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