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7年科技新闻热点分析

2018年3月5日

cover

小爱同学 你好吗

2018年1月9日

秀优越感

小米AI音箱299元,但是现在还买不到。要不选择等半年,要不选择淘宝加价一两百。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参加前端体验大会后,主办方直接送了一个作为礼品。于是我能抢先体验到这一款产品。秀优越感完毕。

功能

外形和基本功能就不详细介绍了,网上的评测文章挺多了。

我用得比较多的功能主要还是点歌,叫一声小爱同学,然后就可以点歌。而且还可以沿同一歌手的歌单一直放下去。至于音效嘛,作为一款身型小巧的音箱,还是有点超出预期的。

此外,家里有一个智能插座是连接饮水机的,还有小米盒子、小米扫地机器人、小米台灯等设备,都可以比较好地联动:

“小爱同学,我要看琅玡榜”

“小爱同学,电视声音大一点”

“小爱同学,扫地”

“小爱同学,扫地机器人还有多少电”

“小爱同学,打开台灯”

“小爱同学,台灯亮度高一点”

“小爱同学,开始烧水”

……

总体来说,小爱同学对声音的响应灵敏度还不错,在房间里也能很自然地交互,对智能家居的打通也做得非常好,用起来真的非常方便。

【问答】为啥没人关心腾讯的前端技术栈?

2017年8月2日

本文来自知乎问题为啥没人关心腾讯的前端技术栈?

业界对阿里前端的关注度的确是比腾讯的要高好多。个人以为主要原因如下:

1. 公司宣传策略不同

几年前参加过阿里的校招的宣讲会,令我十分意外的是,一场校招宣讲会,居然让章文嵩博士去做了大篇幅的演讲。(不了解其人的可自行搜索。)整场听下来,会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基调,就是“我们的技术非常好,这里非常多的牛人”。后来也有幸去参加过阿里的一些培训活动(类似百淘/百支之类的),活动的主线也是让我们去采访阿里各行各业的牛人(当时叫“牛P”)。

同年,也参加了腾讯的校招宣讲会,腾讯的宣讲会有非常大的篇幅在讲企业文化和公司福利待遇。公司的愿景是什么,文化氛围是什么,薪酬组成如何,奖金如何,班车夜宵如何等等。

两家公司都非常有吸引力,但是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校招当然只是一个窗口,但是反映出两家公司对外宣传的一些策略确实是非常不一样的。包括现在,很多人对阿里的印象都是技术氛围好,对腾讯的印象则是文化和福利待遇好。这个印象的不同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公司有意营造的结果。

【问答】小程序上线后市场反应如何

2017年1月19日

来自知乎问题小程序上线后市场反应如何

尘归尘,土归土。正在回归正常。

小程序一直在强调自己线下场景的定位,奈何开发者、媒体总是不信邪,非要赌小程序会有流量红利,会给自己带来线上流量。甚至在微信明确说微信中没有入口,没有应用商店之后,仍然有一大波人围着不愿散去。

现在打脸了吧。线上流量红利真的一点没给。于是这波围观的人一哄而散,甚至还会留下一堆唱衰的评价,“你看,我就说这玩意没鸟用吧”,殊不知,正是自己的期望过高导致现在的巨大落差。

回归到小程序自己的定位来说,其实非常明确,就是线下场景。具体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就不复制了,有兴趣的自己找。

【问答】为什么小程序自己做了一套开发体系

2017年1月13日

来自知乎问题微信小程序为什么不用HTML5、CSS,自己搞了个WXML、WXSS,很多框架用不了,好处一点不知道?

引子

假设我们把问题稍微改一下哈:

iOS应用为什么不用HTML5、CSS,自己搞了个OC / swift / autolayout / storyboard,很多框架用不了,好处一点不知道,以前项目根本没法移植,而且我们习惯的jquery、auicss、图标等完全用不了,也没见OC / swift / autolayout / storyboard有什么好处,完全理解不了。。。

嗯。我只是改一下题目,不回答。可自行思考。

用web做小程序的可能性和限制

为什么没有人问上面改过的问题,而小程序就有人问呢?只是因为小程序和web长得很像,所以就觉得要用web来做吗?那长得像的话是不是就能直接用web做呢?

答案是,大部分是可以的。比如文本、图片、输入框等等,都可以。

但是,也有一部分小程序的功能是web完全不具备的,例如扫码、获取设备信息、获取罗盘信息、等等。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是web做起来很困难的。比如上面有人提到的地图、fixed的文本输入、视频相关、sticky定位等。

除了能力上的限制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性能上的限制,也即虽然很多东西用web确实可以做,但是性能是很差的。

[译]Git回滚合并

2015年5月26日

cover

团队使用Git和Git-Flow手记

2015年5月11日

去年10月份,在我们被产品节奏逼到墙角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团队中引入了Git。目前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回顾这半年的时间,基本还是运作得比较顺利。当然过程中也少不了踩坑,因此记录一些心得。

Why Git?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们是冲“分支”而来的。背景如下:

团队的固定版本节奏为两周一个版本,一周半的时间开发,半周时间测试发布。如果使用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来说的话,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瀑布式流程,即“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发布”,然后周而复始,过程中几乎没有重叠。

伴随着瀑布式的流程,代码也只有一份,“开发->改bug->发布”,周而复始。

直到去年10月,公司做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灾难开始了:一方面需要以并不确定的研发周期支持各种运营活动(运营时间不等人,必须快速写快速发),一方面是运营活动带来大量客户,与客户相关的流程也陷入频繁修改发布的过程。此外支持各种终端需求也集中爆发,需要web侧快速跟进上线。当然,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上面瀑布流程中两周发布一次的“主版本”。当这么多版本交叠在一起时,我们发现必须要引入分支来管理研发过程。于是果断切Git。

如何高效debug

2014年6月29日

cover

【科普文】有关文件格式

2013年11月26日

cover

hello farbox!

2012年12月27日

2012中国互联网预测

2012年12月4日

为什么Photoshop这么复杂

2012年10月4日